免费咨询热线:0769-82972816
当前位置:首页 » 资讯中心 » 行业新闻 » 推进传感器产业集群化 突破智能制造发展瓶颈

推进传感器产业集群化 突破智能制造发展瓶颈

文章出处:网责任编辑:作者: 人气:-发表时间:2016-12-15 16:52:00

   智能制造时代也是传感器的时代,传感器产业迎来高速发展时期,未来几年依旧拥有巨大的市场,随着物联网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,传感器将朝着数字化、智能化方向发展。考虑到目前我国传感器产业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,大部分高端产品依赖进口,未来我国的传感器事业相对艰巨,不单单是要加快高端布局,强化政策支撑,更要促进传感器产业集群化发展。

  全球传感器产业现状

  目前全球传感器约有2.6万余种,随着技术创新,新品种和类型不断出现。全世界从事传感器研制与生产的企业约6500多家,其中美国、欧洲、日本均超过1000家,俄罗斯800多家。传感器总销售额达2160多亿美元(包含军事传感器市场),其中美国35%、日本20%、德国15%。三国占据了世界市场的70%。

  传感器市场以消费类产品为主,其中家电用500亿美元,汽车用400亿美元,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与设备用230亿美元,医疗器械用150亿美元,飞机和船舶用130亿美元,机械工程用60亿美元,工业机器人用30亿美元,环境保护用80亿美元。

  国外传感器产业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:一是重视基础技术、基础工艺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,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并行,典型产品开发与产品工程化并行;二是从传感器完整产业链出发推动产业发展,全面理解并掌握整个控制系统或信息采集过程中,上下游接口联接的各项标准的完整性、统一性、协调性;三是重视传感器的可靠性设计、控制与管理,严格设计符合性控制和工艺可靠性控制,有效地提高产品成品率,瞄准产业化需求。

  国内产业相对滞后,尽管2015年我国传感器销售额将突破1300亿元,但现阶段我国传感器应用绝大部分要依赖国外厂商,尤其是高端需求严重依赖进口。传感技术及产品已成为制约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的瓶颈,迫切需要提升传感器产业技术层次和规模化发展。

  目前,我国传感器行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,一是对产品技术、产业规模状况缺乏深刻认识和参与能力。国内对传感器带有偏见和片面的认识,往往与集成电路产品、技术、工艺、规模进行对比,缺乏有雄厚实力和战略眼光的企业家,资源难于整合。

  二是行业自身文化与产业化不相适应。由于产品技术含量高,产品的多品种、小批量行业特征,导致行业企业数量多而规模偏小。这与国外完全不同。

  三是缺乏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发展等专业人才。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,导致行业门槛太低,什么人都能干,缺乏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高端人才,特别是国际化领军人才。同时缺少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,使得产业重组和资源整合难于形成。

  推进产业发展超前谋篇布局

  制定国家传感器产业的长期发展战略,是实现产业安全、自主、可控的必然选择,可以提升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,促进我国传感器产业快速健康发展。针对我国传感器发展问题,传感器产业发展需要加快探索集群化发展路径。

  发挥政策引导和协调作用

  针对传感器行业的顶层设计,开展系统化、科学化的研究和规划,出台具有延续性的产业发展政策,加强产业宏观引导和统筹规划。对行业进行合理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,为行业持续发展创造条件。

  建立产业投融资体系

  设立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等金融支撑体系,解决产业投融资瓶颈的困扰。由国家设立传感器产业专项资金或专项基金,以政府资金为先导,充分运用市场机制,引入社会资本与专业管理公司,设立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,对行业中的骨干企业、重大项目和创新企业进行投资,加快产业资源整合,优化产业发展环境,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,创造有利产业发展的投融资环境。

  建立人才培养体系

  鼓励大学院校开设相关工艺基础课程,加强传感器专业学科建设,探索适合我国传感器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,建立培养人才的新机制,促进创新型、应用型、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。制定相应的鼓励配套政策,积极开展国际交流,建立跨国人才培育和合作机制,引导高级人才回国投入行业发展建设;鼓励国内人才积极创业发展,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与氛围。

  建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

  统筹利用工业转型升级资金设立传感器产业创新提升工程,从国家层面引导传感器领域前沿技术、基础性技术、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。加强国际合作,坚持引进和自主研制相结合,积极促进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,提高研制起点,缩小国内外技术差距。建立政策、财政奖励的技术创新机制(体系),激励行业内对科研环节加大投入力度,持续和高速地提升我国传感器技术水平。

  加快产业化进程

  选取具备产业化基础的区域,进行产业化试点工作。针对我国产业化过程中的问题,有针对性地开展基础研究工作,以创新的思维制定具有前瞻性、开拓性的产业顶层规划,形成科学、合理、完整的体系;以联合、合作、集聚的理念,打造产业环境优越的国际化传感器产业园区。

  健全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

  建立行业技术研发、检测标准及知识产权等公共服务平台,搭建由政府、大学、科研院所、企业共同组建的共性实验平台。建立传感器标准委员会,制定传感器标准体系,加快标准建设。联合传感器企业、大专院校、科研院所、行业协会、支撑机构,成立产业联盟。优化产业发展环境,实现行业自律,形成行业资源优势互补,促进产学研结合,创造上下游整合契机。

  创建传感器生态产业链

  在现有国内外企业、人才、技术、市场等资源基础上,结合区位优势、政策优势,整合国内外产品检测、技术标准、市场对接平台、产品技术开发、国际交流与协作、人才培养等现有公共服务条件,利用5~10年时间,在国内适合地区,打造一个自然环境良好、产业环境优越,双生态国际化传感器产业园区——中国传感器谷。

  中国“传感谷”的规划目标是:通过产业集聚,在5年时间内,形成一个聚集有500余家公司和科研院所组成的结构合理、产业链完整、产业优势与品牌特色突出、具有国际化市场对接能力和知名度,全球惟一的国际化传感器产业园区。实现年销售额2000亿元以上。

此文关键字:传感器产业 智能制造

相关资讯